内容提要:
我国因日首相涉台言论再次暂停进口日本水产品,但日本早因2023年核污水排海引发的我国停止进口其水产品而找到替代市场。去年日本农林水产品出口额创1.5万亿日元新高,其中对华大幅减少但对美欧东南亚大幅增长;扇贝出口在中国清零时不减反增45.4%,价格创历史新高。日媒称水产品产业对中国再次停止进口“不以为意”。实际上我们此举主要释放政治信号、发出警告信息,提振国内民意,对日本出口目标有扰动但影响有限,非实质性经济打击。
一、第一财经说,失去中国市场后,日本水产品找不到替补。

11月19日媒体传出中方向日方通报暂停进口日本水产品的消息。外交部发言人毛宁当天在例行记者会上表示,日方此前承诺履行输华水产品的监管责任,保障产品质量安全。但是日方目前未能提供所承诺的技术材料。近期,由于日本首相高市早苗倒行逆施,在台海重大问题上的错误言论引起我国民众的强烈反对。因此在当前形势下,即使日本水产品向中国出口也不会有市场。
不少人包括一些媒体认为,中国此前一直是日本农林水产品的最大出口市场。所以如果我们停止进口日本水产品,他们就会失去市场,承受经济损失。11月20日,极目新闻还转载第一财经的《失去中国市场后,日本水产品找不到替补》评论文章称,2022年日本向中国出口了2783亿日元的农林水产品与食品,出口额达到1.4万亿日元(约合人民币735亿元)。其中水产品对华出口额约为871亿日元(约合人民币43亿元),占日本对全球水产品出口总额的约22%。失去中国这个最大出口市场后,日本政府找不到能填补中国市场的可靠买家。
二、实际上由于自2023年福岛核电站“排污入海”我们停止进口日本水产品后,日本已经找到了新的替代市场。

2023年8月24日,日本启动了福岛核污染水的首次排海,此举立即激起了我国的质疑与反对。当时海关总署发布公告称,为了确保国内消费者的食品安全,自8月24日起全面暂停进口日本水产品。
2023年,日本对华水产品出口额大幅下降三分之二至320亿日元,为1998年有可比数据以来的最大降幅。当年日本对华农产品出口额同比下滑57%。
2024年日本农产品对华出口额继续减少29%至1681亿日元。其中水产品对华出口额8成至61亿日元,与2022年相比,减少了9成多。水产品中扇贝等“主力产品”受到的冲击尤为显著。其中,日本扇贝对中国的出口额从2023年约223亿日元,到2024年骤降至零。

但不可忽略的是,日本的农林水产品对华出口急剧减少的同时,对其他地区的出口正在快速扩大。2024年日本的农林水产品和食品的出口额连续12年刷新历史最高纪录。由于面向美国、欧洲和东南亚等的出口增长,弥补了对持续禁运日本产水产品的中国的出口减少。
2024年的日本农林水产品和食品的出口额同比增长3.7%,达到1.5073万亿日元。这是首次突破1.5万亿日元大关。
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出口目的地的多样化。取代对中国大陆和中国香港需求的,是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出口总额增长15.4%。对美国出口额增长17.8%,达到2429亿日元,自2004年以来,美国约20年来重返首位。
对欧盟的出口增加18.5%,对韩国、越南和泰国出口也联袂增加了10%~20%。

根据日本共同社的报道,2025年上半年的最新数据显示,日本的农林水产品出口较去年同期增长15.5%,创下8097亿日元的新纪录。
其中对美出口额位居榜首,达1410亿日元,增长22.0%,受益于扇贝、绿茶和黄尾鱼的强劲需求。尽管特朗普政府于四月实施了新的10%关税,这未能阻止美国对日本农产品的强劲需求。
中国香港位列第二,增长3.4%,达到1068亿日元,紧随其后的是中国,随着清酒、木材和饲料出口显著增长,农林水产品对中国增长15.0%,达到902亿日元。
三、中国并非日本水产品不可或缺的市场。

中国曾经是日本最大的农林水产品出口市场,但在2023年8月以福岛处理水排放为由全面暂停日本水产品进口后,失去中国市场的日本水产品行业就和英伟达中国市场清零但三季度销售额飙升一样,反而出现了可以用数据量化的增长:出口额、单品价格均明显增长。
我们以日本水产品出口骨干和第一财经提到的扇贝为例,我国曾是日本扇贝最大的进口国,但从2023年8月停止了所有日本水产品进口后,中国进口的日本扇贝已经清零。
日本农林水产省的统计显示,在我们清零的同时,由于对欧美和其他亚洲国家的出口增加,2024年日本扇贝出口额居然同比增长0.9%至695亿日元。这意味着中国停止进口,迫使日本扇贝生产商多元化市场并降低风险,例如扩大销售到美国及其他国家和地区。

2023年,中国大陆在日本扇贝出口市场的份额为37.6%,是第二名美国的2.17倍。但到了2024年中国市场清零后,扇贝出口额增长了0.9%,其中美国的市场份额增加了10.2个百分点,越南、荷兰和泰国市场从零增加到15%、3%和6%;中国台湾和韩国的市场占比也分别增加了2.4和1.4个百分点。
2025年上半年,扇贝出口增长最快。因中国对日本水产品停止进口而出现过剩的日本产扇贝,在转向其他市场后已经出现供不应求的迹象。日本农林水产品出口平均增长15.5%,但扇贝出口激增45.4%,至349亿日元。贝类出口激增主要是美国、越南和泰国的需求大幅度增长。
日本共同社在报道中称,日本国内最大的扇贝产地、北海道鄂霍次克海的渔民们难掩惊讶地说:“没想到会恢复到这种程度”。
日本贸易振兴机构称:“扇贝腥味等异味较少,受到宗教和文化方面的制约也少,因此是在世界所有地区都广受欢迎的食材”。借助将扇贝融入各国饮食文化的战略,日本持续获得订单。北美扇贝的捕获量下降也推动了日本产扇贝需求的增长。
日本全国渔业协同组合联合会的代表理事专务内田珠一指出,以前日本出口到中国的扇贝,最终目的地并不在中国,而是因为日本人工成本高,日本企业将扇贝出口中国,委托中国企业实施加工剥壳后,再转运到美国用于烧烤。2023年中国停止进口后,日本快速引进扇贝自动剥壳机,解决了扇贝加工环节的成本问题。北海道东部的一家养殖企业表示,即使今后禁运措施解除“也不会再依赖中国”。

由于海内外对日本的扇贝需求高涨,2025年以来日本扇贝的价格一路飙升。东京丰洲市场3月上旬的冷冻贝柱“玉冷”的平均批发价涨至每公斤5400日元,达到上年同期的1.5倍,创出历史新高。
日本农产品分析师认为,扇贝的高价格状况将持续。一方面需求增长,另一方面由于受到去年以来的高水温等影响,贝类死亡或生长状况不佳的产地很多,预计2025年全球产量将减少。

因为日本的水产品出口已经找到了替代市场,所以11月20日朝日新闻在报道我国再次停止进口日本水产品时,直接使用《扇贝产业对中国再次停止进口不以为意(Scallop industry shrugs off China’s renewed halt on imports)》为标题。
朝日新闻直言扇贝生产商对中国再次关闭其产品的决定基本不为所动。报道称,北海道渔业加工协同联合会的一位代表说:“即使在禁令解除后,我们也半信半疑,因为我们一直处于它的摆布之中。大多数公司甚至还没能恢复发货。这本来就不是我们能指望的。”
位于函馆的海鲜加工公司Kyuichi,主打扇贝,已采取诸如为国内消费者推出销售网站等举措。该公司负责人谈及中国最新政策时说:“我们再次被提醒,依赖单一市场是危险的,我们将继续努力拓宽销售渠道”。
朝日新闻称,日本的渔业生产者早已找到了替代出口目的地,日本海鲜在没有中国市场的情况下“运作良好”。
四、我们暂停进口日本水产品,真正的目标并非在日本水产品出口本身。

其实,我们暂停从日本进口水产品对日本真正的影响,压根就不是日本找不到替代市场,2023至2024年,人家不仅找到了替代买家,食品出口额还超预期大幅增长。实际影响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向日本释放我们对日本的态度不满意,并将因为不满意而将在经济上予以报复的信号。
二是向我们的国民展示外交可以通过对外极限施压体现大国形象的信号,以在经济低迷时期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是将影响日本此前计划到2025年将食品出口总额提升到2万亿日元,2030年提升到5万亿日元的目标达成。如果我们无条件进口日本水产品,将有助于日本水产品出口形成供不应求、价格上涨的局面,在数量和价格上双双增长,从而加速实现目标。如果我们暂停进口,日本此前寄希望于中日关系缓和可以增加水产品出口的企业,其备货的消化可能产生麻烦。与此同时,对其如期实现食品出口目标必然也会造成困扰。
此外,我们需要理解外交政策的循序渐进。
对日本的实施一些报复性措施,从外交部层面而言,有其合理性,比如建议不要去日本旅游,不要去日本留学,包括昨天传出的刚恢复的从日本进口水产品,现在又停止了。但大家在分析这些措施对日本的影响时,还是要实事求是,没有必要夸大其词。毕竟我们的报复性措施是循序渐进的,刚开始的一些措施肯定是警告性质的,不太可能有多大的实际经济影响。如果日本一意孤行,后面才会逐步加大报复性措施的力度。与此同时,考虑到中日供应链的深层纠葛与密切联系,我们实施的一些报复性措施也会考虑到对方对等报复的可能性,因而会预留一些余地。